我们和 AI 不同点,就是是否存在自主创作性,这个是我前几天看 Vivy 的时候了解的道理,当然是不是真理我不知道,反正我觉得有道理就是了。有时候我在想,

  • 我为什么要创作?
  • 我是为了什么而创作?
  • 我还能坚持初心进行创作吗?

因此,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创作?

怎么就突然会想到这些问题呢?什么时候想到这些问题的呢?怎么说,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创造性,那人生可能会碌碌无为;创作不一定大家都能欣赏到;想象归根到底只是脑海内的呈现,那唯有自己能欣赏到;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创作性互通社会,你的想法,与我的想法的交融一起,便化为意识所具象的产物,我们就像烟花,各自绽放着自己的精彩;这产物以什么形式出现?是话语、图像还是声音?这个不重要,所具象的产物能以更多形式传播到社会中,我们想传递的意识感染着不同的人们。

我们个体都是社会的组成体,可能是一瓢琐屑,也可以说是一件齿轮;文化是我们的思维的主体,是互哺过程,正如上面所说,传播的意识会影响着其他的个体,有些个体会汲取到有益的思维,并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的思考。而我自己也是在不同文化冲击下认识了很多事物,因此我也不满足于自己是终端者,而是想作为一个创作者将,自己的想法影响到更多素未谋面的人。

对我来说,创作更多的是令更加多人认识到我这个,名为某某的人,从而让他,与我建立成一个链接,我们就以这个形式认识到。发布微博是创作,在群聊发言也可以是创作,只是以这种简单的形式以文字的形式感染到对方而已;但这样就满足了吗?更多时候我也满足不了简单的言语的创作,就会写一篇文章将自己的思想以文字集合体表达出来。

不求更多人能欣赏到,也愿对方能汲取到我的精神,这便是我的想法,我为什么要创作?

宇宙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,因此不用在意自己的思维集合体

在宇宙看来,我们只不过尘埃的分子而已,我们都显得很渺小,我们也没必要在意宏观世界,我们仅在乎我们所在的微观世界即可。因此,就算自己的思想是多么宏大雄伟,对宇宙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火花而已,但如果集体的意识不断融合,也许这个火花就高了几点 Lux。

自己的创作就算再厉害,对于整体来说只不过是书架上的百科全书的其中一页而已;更多的,我们的创作可能都是微不足道,连书本的一个标点符号都算不上,所以,没必要太在意自己的创作是否被认同。除非,自己也看不下去的话。我觉得,创作要跟随自己的本心,如果创作的心态比当初存在偏差的话,创作的色泽可能会产生色差,我创作是为了什么而创作,为了将自己的思维集合体能以某种形式呈现在现实的某一个载体?还是说集合体能映照到更多人的视网膜,以博得更多人的共鸣吗?我想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,但应该都会有一种共性,欣赏自己创作的对方,他会怎么理解我所创作的作品呢?

但这个没必要去想,宇宙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,千人有千种的哈姆雷特,但都会共鸣到创作者所表达的言语。

将自己的想法所具象的集合体,欣赏自己的说创作的作品,是否会觉得能给某些人带来共鸣,或者说,自己看起来是否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意识渲染力呢?这个就要看自己如何去评价;如果自己也看不懂自己的创作,它只是一个空心的几何体而已,往天空抛出很快就消逝了,而不会受重力影响回到自己的地平线中。所作的作品未必是最灿烂的,尽管自己集合体的表现力比其他人要低,但它不是无质量的几何体,要相信自己,自己的想法永远都比黎明的光芒更加耀眼。

哪怕是顾影自怜,保持自己的初心,才是最美好的意识体

回味人生二十年,自己也不断创作过很多的作品,尽管都不是什么好玩意。也在人生的路上,不知不觉寻找到属于自己创作的理想。我的创作意义没有那么崇高的高尚,我只是想把我的想法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而已,有可能是一段文字、一份代码、一张铺满色彩的图像,或者承载更多想法的其他载体。以更多方式将自己的方式传播到更多的个体,令大家能感染到我的想法,这便是我的理想。

曾经幼稚无知的自己,也就是十几年前,将别人的成果修改为自己的成果,直到今日想起来都无比懊恼与痛恨。别人的意识集合体并不是自己,很容易被慢慢唾弃掉。所以,与小偷的自己说再见,对充满理想的自己说一声 Hello,这便是我现在的自己。

有些时候,内卷也会令自己失去本心。有些作品,自己很用心的做的东西,却比不上别人大佬做的好,点击量与点赞量永远追赶不上大佬的步伐,也许我们只是被表达能力所瓶颈了,想象的呈现也是需要不同手段来描绘,而不同的手段需要自己提高相应的水平,最终意识体才会与自己的想法完全同步,「这才是我想表达的」。

我们没必要将自己的想法作为竞品与他人对比,多个个体的意识之间不会对立,个体意识融合了大家的想法才有更全面的认知。扬长补短,不就是展现自我的基本道理吗?

乐曲未必是为他人演奏,有时候只是想为自己而演奏的,那便是我的 Melody。